劇本黑名單《AI終結戰》 全新視角看機器人與人類關係

女孩的心動發現

Search

tags
Follow Us _
Follow Us _
service4n@niusnews.com
106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45號11樓
@2024 niusnews

天天妞一下,天天好心情

天天妞一下,天天好心情
service4n@niusnews.com
105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43號11樓
@2024 niusnews

劇本黑名單《AI終結戰》 全新視角看機器人與人類關係

劇本黑名單《AI終結戰》  全新視角看機器人與人類關係 末日、 機器人、 文明、 母親、 科技
share
心動瞬間_

這是一部令人興奮且值得一看的電影,但更重要的是:最好是在真實存在的人陪伴之下

隨著時代進步,以AI為主題的科幻電影題材也越來越多。在機器人發展初期,電影多半討論人類反被自己發展出來的科技攻擊等人工智慧反撲的內容,或是如《Blade Runner 2049 銀翼殺手2049》針對複製人等科技倫理的作品。久了之後,觀眾難免疲乏,當然也要往新的面向去發展,而入選2016年指標性「黑名單劇本」的《AI終結戰》,不但從「母性」角度看待AI與人類的關係,同時也是近期最受好萊塢期待的科幻電影之一

在一場毀天滅地的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的身影在地球上絕跡,為了讓人類可以再度繁殖增衍,一個名為「母親」的機器人應運而生。從此,這對母女相依為命,在基地中過著平穩生活。一名神秘「女人」的出現讓「女兒」對從小被灌輸的認知產生懷疑,並逐漸對「母親」產生不信任感。

 

-- -- --以下有劇透,防雷線在此!-- -- --

 

 

電影前半段講述「母親」對「女兒」如何無微不至,並表示自己只養育她一人是由於「當母親」是需要學習的,所以得慢慢來,而由「母親」任由「女兒」將床搬至自己的充電站旁睡覺便可得知,她其實與一般溺愛子女的父母並無二致,也並非凡事全看參數、一板一眼的機器。當觀眾開始認同「母親」,心想「還好這並不是又一部人工智慧殲滅人類」的電影時,卻出現「女兒」抓到小老鼠,對「存活的生命」與「外面的世界」有了好奇之後,「母親」居然馬上將小老鼠送進焚化爐,瞬間進入電影探討「人性」的範疇。「母親」在「女兒」的課程裡教授類似「電車難題」的倫理困境,並表示「只要是生命都該拯救」,但等到「女人」出現後,「女兒」因著不忍對方受苦,以及對其他生命與外界的好奇,偷偷讓「女人」進入基地。而後,「母親」所代表的是「理性」與「最高準則」,而「女兒」則因為自己的體悟與所受的教育,代表著「感性」與「惻隱之心」。「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科技」是否能夠保有「人性」就有待商榷了。

 


2009年的科幻電影《Moon 2009月球漫遊》裡,同樣是在基地裡相依為命的AI與一名人類,只是場景搬至外太空。兩者相似之處在於,《2009月球漫遊》裡的太空人偶然發現自己並非太空站上唯一的人類生命,而當「女兒」發現自己不是「母親」的唯一之後,內心的小世界充滿了驚嚇與震撼。不過,《2009月球漫遊》中的反派是負責採礦任務的公司,而機器人更可稱為「有人性」,或許這也是該片評價較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西方文化當中,「Naming (命名)」很是重要,在聖經的創世紀當中,上帝給亞當的工作就是為各種動物命名。因此,從「母親」從未想過為「女兒」命名這點不難猜想,對她來說,這只是另一個胚胎、另一個實驗,即便表現得好似有愛,那也只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但是,《AI終結戰》裡僅有的三位角色沒有姓名且皆為女性這點倒是滿有趣的。反而不曾出現,僅在談話間提及的幾張人像素描卻個個有姓名,而且他們都是男性。非關父權與女權,但我們或可從這個小細節裡看出「女兒」對「母親」來說並沒有實質的價值,「女人」也從未分享自己的姓名或詢問「女兒」的名字,而那些過往曾經與她一同生活過的人們才是對她有意義的,才是有名有姓的。

 

 

《AI終結戰》同時也討論「親情」主題。父母是否能為子女決定所有事物,只要他們認為「我是為你好」?倘若未來人類真的有以人工智慧為父母的一天,孩子所體會到的感受與愛能夠與人類父母所給予的相同嗎?而當「女人」出現,不斷對「母親」提出質疑,「女兒」被迫檢視過去這段時間從「母親」身上習得的一切知識與認知,做出「人生最困難的談判」,那便是面對自己最敬愛的父母,努力爭取自己所思所想,並試圖取得支持。當然,片中不少橋段仍讓人不禁直呼「知女莫若母」等認同AI的話語,但「女兒」的行為究竟是經過思辨還是洗腦便不得而知,況且《AI終結戰》並非二分法地明確辨別孰對孰錯,端看判斷的角度而定罷了。

 


最後,《AI終結戰》之所以有著「恐怖片」的分類,原因在於它不停玩弄「信任」,也就是莫測高深的人心,而其持續揭發的隱含秘密與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讓觀眾時刻不能放鬆,即使沒有從暗處跳出嚇人的機關,恐怖的氛圍也無所不在。當「女兒」漸漸發現「母親」與「女人」都並未對她全然誠實,她可以說是瞬間從「女孩」長大成人,並做出自己的判斷。可是,與具有類似機制的《The Snowpiercer 末日列車》不同的是,發現自己被雙重背叛的主角,由於有自己的頓悟與體認而做出選擇;反觀《AI終結戰》,「女兒」看似做出決定,但兩相權衡之下,她其實別無選擇,這或許是本片稍嫌可惜之處。由她最後做出的選擇,觀眾無從得知她的價值觀究竟是否與將她扶養成人的「母親」如出一轍了,抑或是經過這一回的攪和,讓她對生命、人類與人性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總而言之,《AI終結戰》與過去我們所看到探討機器人與人性的作品不同,它從更親密的視角觀看:親情。不再是共事或主僕關係,而是家人。去除掉對這類型科幻電影的偏見,《AI終結戰》得以跳脫出窠臼,並運用眾多意料之外的安排讓觀眾時刻在緊張氣氛當中,無法確定下一秒會有什麼發展,而這也是其最引人入勝之處。

圖片來源:IMDb

 

■作者Viola,《Screen Scream影迷尖叫屋》管理者,喜歡看電影,熱愛吸取電影資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影痴。平常秉持專業,理性介紹電影的Viola只要碰上喜歡的男女演員,就會無法自拔的從影痴變花痴。
■《Screen Scream影迷尖叫屋》:部落格FB粉專

share

講道理、懲罰都沒用,「小小孩愛咬人」怎麼教?資深老師:「語言能力」是關鍵!

講道理、懲罰都沒用,「小小孩愛咬人」怎麼教?資深老師:「語言能力」是關鍵! 育兒、教養、咬人、小小孩、1歲、2歲、語言能力、早期療育、咬媽媽、長牙、情緒、正向教養、孩子咬人、教育、家庭教育
share
心動瞬間_

孩子,別再咬媽媽了!

「孩子咬人」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卻是新手爸媽做功課時最常忽略的點之一,以前我們總覺得反正孩子只是在長牙,讓他咬一咬沒關係,殊不知一旦忽略不教,到時候送到托嬰、幼兒園咬傷同學,或是慣性咬爸媽,這就嚴重了!

 

 

 

1~2歲的孩子正在爆發式成長,依照天生氣質不同,有些孩子會發展出「咬人」這個動作。咬人的原因幾乎大同小異,不外乎是:想到的得不到、被迫接受不想要的、心情不好、太無聊...... 雖然我們都知道原因,但這年紀的孩子本就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因果關係,因此我們講道理、打罵罰也不會有用,在教的時候一定要配合情緒學習、問題解決,盡量不要用懲罰的方式。

 

 

 

「咬」這個行為是小小孩呈現想法的方式(其實就跟哭一樣),當事情不如意,生氣、難過、討厭的情緒浮上來,他卻找不到發洩的出口,因此只好用咬的,一方面向他人表達情緒,一方面透過咬這個動作獲得心理滿足、試圖找回主控權。簡單來說,咬人純粹是語言能力跟不上心裡想法的表現,不是孩子要故意使壞哦!當孩子咬人,更好的做法是引導孩子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只大叫跟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反而會讓他更壓抑情緒,下次照樣咬人,還有可能咬更大力!

 

 

 

因為知道很多媽媽都有1~2歲孩子愛咬人的煩惱,日本的資深幼教老師提出簡單的SOP,能幫助孩子改正行為:

1.安撫孩子的情緒,借媽媽之口替孩子說出他想表達的東西

2.等待孩子冷靜,告訴他被咬的人的感受非常不好

3.告訴孩子更好的解決方法

 

例如孩子咬哥哥,我們會把孩子帶離現場,告訴他:「我知道,你因為不想玩具被搶而咬哥哥,你很緊張、好怕玩具會不見。」當孩子情緒穩定,接著說「你咬哥哥,哥哥的手痛痛、不舒服。」如果孩子聽得下去,可以提供解決方式,「下次哥哥拿你玩具,要跟哥哥說『我在玩』。」

 

 

 

用上面的舉例看到孩子是因為緊張玩具會被搶而咬人,但也有些小小孩純粹是為了好玩、想要被關注而咬,所以大人的情緒反應要嚴肅但不能激烈,當他發現每次用咬的,大人就會有反應、會關注他,那麼他就知道咬人有用,以後會繼續這樣做!

 

我們也可以發現,教育孩子不咬人的重點其實是「孩子的語言能力」,平常就要多訓練孩子學詞彙跟說話,多讀繪本、多聊天、多玩幻想遊戲,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能力可以加速改善咬人的行為,但不會立竿見影,要有耐心,必要時進行語言治療課程哦!

 

 

 

source:mamari,photo-ac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

share
妞活動 _
贊助商廣告
贊助商廣告
latest news _
latest
READ MORE
New Member_
加入會員
歡迎使用fb帳號直接註冊加入會員。提醒您,別忘了驗證您的手機號碼,才擁有妞活動抽獎資格唷!
同意收到妞新聞電子報
已了解並同意 妞新聞會員權益聲明與隱私權條款
妞會員註冊
FACEBOOK快速註冊
粉墨誌女生研究室
Q.
姓名:
Email:
生日:西元
性別:
*請務必確認個人抽獎資料之正確性,若資料不全或錯誤,致無法核對、通知活動相關訊息或送達獎項,視同放棄中獎資格。
下一題